发布时间:2021-03-09 10:31:14 发布人:中煤地质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大省,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处在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重的阶段,动力加快转换,空间拓展优化,发展路径清晰。区位优势使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之提供重要发展机遇。
从陕西省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来看,“十四五”时期,陕西总体上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秦岭、黄河流域等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内大气污染治理并取得明显成效,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为矿业产业链向高端延展提供可能
《建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工程,在煤油气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制备加工等方面实现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空天动力研究院、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培育发展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先进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最终目的是打通矿产品从开发到应用、从初级到高级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包括煤炭、三稀类资源从初级矿产品到高新产业所需材料应用的华丽转身。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战略性矿产提供市场
《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 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 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布局建设 人工智能、氢能、核能、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
这意味着,以“三稀”和新能源产业所需品类为主的战略性矿产将有巨量需求和广阔市场。
能源化工清洁化高端化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样板
《建议》提出,实施煤化工延链强链行动,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大煤炭优质产能释放,狠抓油气产能建设,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调整优化煤电布局,积极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输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高水平建设 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着力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集煤、油、气、盐等多种资源为一体,油气当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煤基化学品产能居全国前列。但目前上下游产业衔接还不够充分,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高端的下游产品。“十四五”时期,陕西重点布局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能源化工向下游高端化、精细化延伸,同时推动石油化工、煤化工与氢能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秦岭生态保护与黄河流域治理为地矿转型提供机遇
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看,“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将重点聚焦秦岭、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生产方式绿色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议》提出,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严守生态红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加强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损毁矿山生态恢复和治理,开展小水电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和尾矿库治理。健全“天地一体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监管体系,依法依规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实行强制性、全过程监管。加强巴山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桥山、黄龙山等重点林区森林质量,修复白于山、关中北山等脆弱区生态功能。
秦岭是我国南北区域分界线与过渡区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黄河、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有“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之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对秦岭区域的地质勘探工作及工矿企业运营将有更严格的环境要求。而在矿山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方面为地勘单位预留了可施展空间。
《建议》提出,按照“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突出水土保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建设以淤地坝为重点的拦沙工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推进黄河西岸生态修复和渭河谷地园林景观绿廊建设。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古贤水库、龙安水库等干支流控制性骨干工程和黄河小北干流护岸控导工程建设。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陕西处于黄河中游,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76%,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流域内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要将传统的地质工作手段与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前谋划,提前准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工作支撑和地矿智慧。
污染防治和低碳约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陕西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四大结构,突出PM2.5等重点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关中地区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控。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保护。加强土壤安全整治,开展无序堆存历史遗留涉重金属废物排查整治,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对于“水土气”污染防治来说,源头和末端治理非常重要。污染气体排放更为严格的约束将倒逼工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而对于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来说,地勘单位的优势在于多年从事大面积区域调查所形成的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及近年来开展大量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锻炼出来的大批技术人才开展相关工作具有明显优势。
《建议》提出,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举措,推进清洁生产。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园区绿色化改造。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开展陕南三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加强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和节约利用。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以环境容量定排污总量,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成地质工作“主场”
“十四五”期间,陕西将建立健全“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推动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质量管控和功能管控转变。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机制,探索构建以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空间治理体系。
可以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展自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摸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数量和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旨要义。而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展调查,摸清其数量和环境特征,是地勘单位的本职工作。
版权所有©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0121号-1
Technical Supported By:北京华瑞天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